厚植“五色”文化 助推精神扶貧
重慶市秀山縣推進精神扶貧的“五條路徑”

秀山縣培育特色效益農業助推脫貧
導語:在物質扶貧的同時開展精神扶貧,其價值已得到廣大扶貧干部和群眾的認同。但難點在于: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之間如何相伴相生,精神扶貧與當地文化傳承、特色底蘊之間如何互動互補?課題組通過實地走訪、跟蹤調研,以渝東南地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扶貧實踐為案例,提煉并形成了“以厚植文化優勢為抓手,助推精神扶貧的五條路徑”,以期為各貧困地區尤其是“老少邊窮”、革命老區走出獨具特色的精神扶貧之路有所裨益。
貧困地區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,貧困人口“小富即安”的思想較嚴重,體現為:消極無為、聽天由命的人生觀;安貧樂貧、得過且過的生活觀;不求更好、只求溫飽的消費觀;老守田園、安土重遷的鄉土觀等等,成為鞏固脫貧成果的短板。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,扶貧工作開展已久,但始終有部分貧困村、貧困戶,扶而不起、幫而不富、助而不強,甚至越扶越窮。他們并非全都因為年老體弱、天災人禍,他們中間有些人不思進取、好吃懶做、缺乏志氣,自己墮落的同時,也影響了整個村內環境。送信心、廣宣教、塑新風等系列舉措有一定成效,但也往往出現“聽時一股勁,事后一陣風”,難以植入其心靈深處的尷尬。如何化解過往精神扶貧做法中持續性不夠、內動力不強、與當地文化缺兼容等制約,是提升精神扶貧效果必須回應的現實命題。
近年來,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嘗試走出一條“立足當地文化特色,精準對接精神扶貧”的新路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具體包括:一是弘揚當地“革命老區”的紅色文化基因,引導形成廣大群眾對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感恩心態,避免“心安理得”;二是發掘和引導當地“綠色生態文化”,避免破壞生態、寅吃卯糧等短視之舉,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基礎;三是立足當地多民族地區的民居特色、村落形態,培育“村容村貌美、村風民風正”的“美麗鄉村文化”,有效提振廣大群眾“精氣神”;四是針對當地普遍存在的“辦酒攀比風”、“麻將癮”,摒棄不利于精神物質雙脫貧的“人情攀比文化”,引導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、一心一意謀發展;五是立足秀山本地花燈、邊城等“民俗文化”,在為群眾提供源源不斷“精神滋養”的同時,形成了民俗旅游新生長點。
路徑一 葆“紅色”:弘揚“老區文化”,吃水不忘挖井人
秀山多年扶貧工作中,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我國部分扶貧干部“早就想講卻不敢講”的問題——少數貧困戶帶著“我是窮人我怕誰”、“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”、“我掐著你玩”的心態,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“渾身不舒服”,不如意就去找政府“碰瓷”;少數貧困戶對來家里幫扶的干部很麻木,認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,因為自己不脫貧干部交不了賬。上述問題歸根結底是對群眾教育的缺失,需要培育民眾自強、感恩的意識。有些地區通過講道理、做思想工作,嘗試“將心比心”,效果是有的,但遠遠不夠。因為單純的說教無法直抵群眾內心深處,秀山將目光投向了厚重的“紅色文化”。
作為革命老區的秀山縣,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犧牲和貢獻,有著光榮的歷史:賀龍率領紅三軍主力三進秀山,建立了蘇維埃政府;黔東獨立師血染川河蓋,留下了許多英勇的故事;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,第一站就在這里……老區精神積淀著紅色基因:“淡看世事去如煙,銘記恩情存如血”,秀山 “紅色文化”有著廣泛的群眾認同。因此,發掘秀山“老區文化”的精神養分,培育廣大群眾對于扶貧工作、對于黨和政府的感恩心態,讓受援貧困戶“心安理得”的想法少一些,將干部幫扶的外力與改變困境的內力相結合,釋放出成倍潛力,成為秀山精神扶貧的一個重點內容。
“阿哥阿妹在唱歌,情歌悠悠滿山坡,改日相會喝喜酒,莫忘紅軍恩情多”,一曲被當地百姓代代傳唱的《莫忘紅軍恩情多》等紅色歌曲被扶貧工作者不失時機地引向院壩會、小舞臺和村廣播。秀山還通過在街頭巷尾、文化廣場繪制紅色文化墻,采取花燈、書法、楹聯、國畫、漫畫等藝術形式,展示秀山紅色文化中的感恩情懷。當秀山的貧困戶又哼唱起“鳳凰最愛梧桐樹,斑鳩最愛刺芭林,魚兒最愛長江水,紅軍最愛窮苦人”這曲名為《紅軍最愛窮苦人》時,不正是當下黨和國家“最愛貧困戶”的真實寫照嗎?隨著秀山對當地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傳播,近期民調顯示,絕大多數貧困戶對扶貧工作不僅“非常滿意、非常認可”,還表達了濃濃的感恩之心和奮發脫貧的決心,并非貧困戶的其它群眾也 “不比扶持比貢獻,不爭低保爭致富”。
路徑二 播“綠色”:引導“生態文化”,發展還需可持續
貧困地區多是生態脆弱地區。長期以來,為了脫貧,很多貧困地區大量砍伐森林、墾荒種糧或者過度放牧,結果使生態環境變得更差,群眾更加貧困,甚至有一些自然條件不錯的地區也淪為貧困地區。在扶貧脫困過程中,很多良好的愿望往往淪為短視之舉,如何規避急功近利的陷阱?對于定位于重慶“生態保護發展區”的秀山而言尤為重要。
如何發掘和引導當地“生態文化”,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?秀山的“新資源觀”以“綠色銀行”為載體,不斷傳播“既要金山銀山,又要綠水青山”的綠色發展理念,已經在百姓心中扎下了可持續發展的根。獨特的生態資源是秀山別樹一幟的“搖錢樹”,特別是生態農業資源在整個武陵山區都獨具優勢。不僅有金銀花、白術、羅漢果等中藥材資源,還有柑橘、獼猴桃等優質水果資源以及茶葉、油茶、油桐、油牡丹等木本油料資源。在養殖業上,秀山土雞、山羊、蜜蜂等資源也極具特色。在扶貧開發工作中,秀山為貧困戶、貧困人口提供了一份可持續的活資產——“綠色銀行”,即政府出資提供種苗、畜禽,利用承包地、林地、荒地開展種養。為了應對生態農業產業周期長、市場風險等問題,秀山通過引入龍頭企業、引導建立新型股份合作社等方式,吸納貧困戶在掛果期前維護,并支付相應勞務報酬。該做法有效化解了貧困戶急功急利“砍苗毀林”等行為,也無聲傳遞出珍愛環境、綠色發展的新理念。這份“綠色銀行”為貧困戶持續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,“生態要有‘含綠量’,產業才有‘含金量’”已成為廣泛共識,綠色生態與扶貧脫貧交相輝映。
路徑三 添“靚色”:打造“美麗鄉村文化”,提振群眾精氣神
走進秀山縣的貧困村,發現路邊的水溝里放置了污水管道,管道的上面澆筑著厚厚的水泥層??粗愤叺男∷疁?,村民們高興說,如今污水從管道里通過,再進行集中處理。雨水將從水泥層上面流走,灌溉農田。貧困村村容村貌整治源于秀山扶貧實踐的深刻體會:那些屋里泥土地、戶外爛泥路,讓外人看著頭疼,也讓住在其中的貧困戶一次次熄滅了生活的信心。在推進扶貧攻堅項目中,秀山將“美麗鄉村文化”作為扮靚貧困村容貌、點亮貧困戶心燈的重要一環。立足多民族地區的民居特色、村落形態,以“村容村貌美”帶動“村風民風正”,有效提振了廣大群眾的“精氣神”。
冬日,走進秀山縣峨溶鎮貴鄧村,紅墻紅瓦、青磚灰墻華麗地展現在人們眼前,一看便驚艷;而其內里的“柔軟”,也頗具感染力。一處處整潔的院墻更以“文化”直抵人心?!?4字”核心價值觀分外醒目,猶如空氣和水一樣的存在?!靶橄?、誠為本”在人們心頭生根發芽;“善行義舉四德榜”的上榜者,也成為村里人爭相學習的對象。文明,如春風化雨,潤澤心靈。由外至內,貴鄧村都在演繹一場全新的蛻變。電通了、路平了、水凈了,“十二個建設的全覆蓋”工程照亮了生活前程。但是如果貧困地區的文明意識淡、鄰里糾紛多等老問題依然存在,貧困戶精神面貌不能真正改變,這幅新畫卷所展示的成果,也將難以長期保持下去。
秀山以培育美麗鄉村文化作為突破口,漢、苗、土家等各族民居呈現風貌特色,村容村容讓人賞心悅目,也通過培育文明新風、提升道德素質、弘揚傳統文化等措施強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。包括攜手幫扶鄉鎮開展“好爸好媽”、“孝心兒女”、“好媳婦好婆婆”、“好妻子好丈夫”、“好鄰居”、 “好家風示范家庭”、“清潔衛生家庭”、“五好文明家庭”、“寫家訓、曬家風”、“畫出美麗鄉村”等系列主題活動,發揮尊老愛幼、道德模范、鄉村旅游、環境優美、家風家訓等典型戶帶動作用,打造了孝老敬老示范村、道德模范示范村、環境保護示范村、家風家訓示范村、民俗文化示范村等品牌文明村近30個,在全縣呈現特色各異、百花齊開的創建格局。
路徑四 驅“灰色”:摒棄“人情攀比文化”,輕裝上陣奔小康
“有‘升學酒’、‘生日酒’、‘搬家酒’,還有‘參軍酒’,每年吃10多種‘酒’要送掉4萬左右的‘隨禮錢’。秀山雅江鎮雅江社區的貧困戶李念扳著手指頭算著以前的“酒賬”。前些年他一直被名目繁多的“酒”弄得苦不堪言。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,將許多像李念這樣的農村居民陷在貧困的泥淖里難以自拔。酒席風盛行也敗壞了農村的社會風氣,一些人甚至利用秀山農村居民磨不開情面、好面子的特點,想方設法以各種名目“辦酒”斂財。
要脫貧就要讓城鄉居民先擺脫“酒”的拖累、“牌”的負擔。秀山縣深刻意識到上述“人情文化”、“關系文化”的灰色,如果不徹底斬斷這些牽絆,貧困戶的脫貧之路就背上了沉重負擔。通過開展全縣范圍內的“治酒”行動,引導村民以制訂村規民約等方式抑制和扭轉以辦“酒”為名斂財的不良風氣。從2015年開始,相關部門還直接出手,及時制止了3000多場籌備中的“酒席”。還通過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勤勞節儉、自立自強,爭做有責任、有追求的新型農民,狠剎聚眾賭博之風,引導貧困戶從牌桌、酒桌走向院壩和田間,實現精神物質雙脫貧的目標。
路徑五 守“本色”:挖掘“民俗文化”,滋養精神大世界
民俗是區域文化的根基和源流,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老百姓的觀念行為。秀山縣在扶貧過程中,面對一些貧困戶“慵懶撒”、“精神貧瘠”等癥結,從挖掘本土優良傳統文化著手,立足當地花燈、擺手舞、邊城等“民俗文化”,為群眾提供源源不斷補鈣壯骨的“精神滋養”,在物質充裕之外實現精神脫貧。
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秀山花燈,是集宗教、民俗、歌舞、雜技、紙扎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,廣泛流傳于四川、湖南、貴州、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,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。在精神扶貧中能否以它作為載體?就成為呼之欲出的答案。秀山縣組建一批由文藝骨干、“五老人員”組成的宣講隊伍,打造了“花燈名嘴”“花燈壩壩舞”等宣講品牌。面向社會廣泛征集宣講劇本、詞稿100余件,經審核把關,篩選打磨,通過群眾喜聞樂見又具秀山地方特色的花燈調、金錢桿、三句半、快板、小品等文藝形式,深入村居、企業、學校宣傳,引導群眾摒棄“等靠要”思想和“慵懶散”陋習,營造“扶貧先扶志”“好吃懶做很可恥”的輿論氛圍,成為精神扶貧的重要載體。
作為沈從文小說《邊城》原型的秀山洪安鎮,“邊城文化”滋潤了秀山人?!斑叧俏幕崩锛扔忻投创迨瘍膬畱?、三陽村的花燈、溜沙村的陽戲,也有秀山城區千余米長的西街。在城市改造中,這條街道被保存下來,實施了雨污分流、恢復了青石板街道路面,也融入了“邊城文化”。在這條街道上,由秀山楹聯學會精心創作出一批鼓勁提神的楹聯,鐫刻在街道一些標志性建筑物和鋪面門楣上,成為文化景觀和精神扶貧的窗口?!耙粐鲐毜骄珳?全民致富達小康”、“修屋整院平方數 恤老扶貧絕對值”,一幅幅楹聯傳遞出對于扶貧脫貧的期盼與鼓勵,更是在傳遞文化本色中無聲滋養著貧者的精神世界。
以厚植“五色”文化為抓手助推精神扶貧的秀山實踐,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集中實現,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扶貧實踐、鄉風鄉俗有機融為一爐。我們期待,革命老區文化的“紅色”為扶貧對象注入感恩,為扶貧工作注入新動能;生態文化的“綠色”為扶貧方式注入持續,為扶貧工作注入環保理念;美麗鄉村文化的“靚色”為廣大群眾鼓勁加油,點亮貧困戶致富路上的明燈;人情文化的“灰色”在驅離之后,更多能為核心價值觀所引領,讓扶貧路上少些陰霾;民俗文化的“底色”為群眾提供源源不斷“精神滋養”,讓扶貧對象的精神世界充盈飽滿。